• 注册
  • 五莲文史 关注:1 内容:4929

    转贴 吾莒小窑村管氏
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打赏作者
  • 拉黑名单
    • 管恩灼

      编按:吾莒小窑村,管氏乃名门望族,俗谓:“大店庄,北杏王,功名出在小窑上”,时人管恩灼先生撰著《双凤山下的人家》,记述甚详,今征得同意,刊出一部份,以飨乡亲。
      五位翰林 同朝为官
      管氏先辈,五位翰林,同朝为官,先后历经清朝五个年号。自一八四六年至一九二六年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和中华民国,共计八十年。在科举制中均是乡试举人、会试进士,清朝廷授职,或在直隶京都或赴任各省府。西至贵州、四川,南到广西、福建,北去河北、热河,中原是陕西、山西、河南等地。惟独无一回到山东祖籍为官,据清朝史料记载是“避嫌也”。先祖为官勤政清廉,其官职随政绩逐步升迁。皇帝御笔钦点,赏戴花翎,官位都在四品以上。有的多次被召见赏赐缎袍、褂料。
      《重修莒志》记载管氏家族之事,在数卷中有万言之多。卷一十四《文献志》选录七篇“记”,多为云游名山古刹而写,惟有先祖管廷献的“咸丰南匪扰莒记”是剿匪兵法。
      卷五十五《文献志》记载诸葛亮、苏轼等历代名人亲临莒州的八十一篇诗文,其中七篇是先祖管廷鹗、管象颐、管象晋的一生功名、历任官职及显赫政绩,详细撰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章。
      曾伯祖管廷献(士修)和曾祖父管廷鹗(士一)官位是二品,伯祖父管象颐(养山)官位在三品,曾叔祖管廷纲(季张)和伯祖父管象晋(康锡)官位为四品。
      当我亲临先祖生活的地方,首次拜见五位先辈的遗像时,仿佛看到甲午赔款之后,先祖在清朝廷坚持己见刚直不阿的身影;仿佛听到先祖被皇帝多次召见,谏学制改革和奏科举命题的声响;仿佛看到先祖奋笔疾书颂扬高山大川、古刹名寺、历代英雄豪杰的诗文。
      拜读家传和墓志,顿时感到血缘相系之情,置身于曾祖、祖父的膝下,洗耳恭听先祖们或讲述者那久远的往事或抒发那幽深的真情:曾祖四兄弟十年寒窗,功成名就之时,回忆昔日同桌笔砚、同宦京师的手足之情;曾祖母持家勤俭,以成曾祖父(廷鹗)清洁之志,虽然随京都三十余年,身居富贵荣华之场,而素衣布裙不染奢习的夫妻情感;曾伯祖(廷献)喜爱梅花,咏梅诗集载入史册,伯祖父(象颐)子承父志,家乡设梅园供众人欣赏,别号“梅痴”的父子之情;伯祖父(象晋)任仕学馆总教习讲授之余,总是引据古今事迹及乡俗浅近之事以印证之,听者忘倦的师生情感;曾叔祖(廷纲)辞官归乡正遇灾荒,开囤济贫、损资振灾的义举乡情等等。兄弟、父子、夫妻、师生及乡亲的深情厚谊,在《史志》、《族谱》中都用鲜活的语言描述的淋漓尽致,让我深深感受到人间之“情”,为此而佩服、敬仰。如今怀念之时惟有不足,是先祖五十几岁仙逝,高寿者也不过古稀之年。未能亲情拜见,终有遗憾。
      幸好五位先祖一生积德行美和显赫政绩,已载入《国史馆》、《山东统志》、《重修莒志》、《五莲县志》和小窑村志,以及《城阳管氏族谱》。
      现摘选部分传记、碑志分别简述让后人仰慕和怀念。
      管廷献,少年奇特,读书治事,明敏通达。清同治九年(一八七○年)二十五岁时,乡试中举。光绪九年(一八八三年)三十八岁,殿试进士一甲第三名(探花)。授编修国史馆,补江南道监察御史,历掌四川、贵州、福建、京畿(京城近郊)道署兵型工等三科,后任署热河兵备道。
      《重修莒志》卷六十四描述御史管廷献在清廷的政绩,皆关国家安危,数十次奏疏,直言谏诤,弹劾不避权贵。
      如:一八九五年甲午赔款日军费,银二万万两时,而宫廷用度,侈汰无节,部臣无以为计。管廷献直言上奏:“自乾隆以上每年三千余万,今则税釐加征,每年至七千多万,昔日何以足,此时何以不足?康熙年间,三藩之变,糜乱至七八省,用兵至八九年,未闻不足也。雍正、乾隆年间,大兵大役,亦所时有,未闻不足也,且普免天下钱粮六次。以后各省稍有偏灾,无岁不缓征,无岁不独免,其为数不知几千万,而部库则有七八千万之储。今之所入,每岁应赢余五千万,而部臣犹以拮据为虑,不知此五千余万,果皆实用实销,为必不可少之款乎……”并将当朝每岁支销之数,确切查明,逐款分晰造册呈览。“皇上亦宜力求俭约。所有宫中用度,一概复旧制,不使稍有增加疏入。”天下颂其直。
      在南北洋办理海防,购买船炮和设立机器制造局中,半有中饱私囊,固结难除,欲骤加裁减之事。直言上书:“购买之船炮,全归乌有,不必论矣,不知所谓机器所造者何物?而应用船炮,无一不购自外洋,又何用此局为此,伏望皇上赫然震怒,全行裁彻,有掣肘而阻扰者,便是祖宗之罪人,国家之蟊贼,立予严谴……”肃王见此奏折后,带病入朝奏请圣上速决立行。
      一八九六年管御史京都巡察时,获悉奸民勾结外资洋人设“骨局”,祸及业家(一片乱葬坟墓)。遂会同五城区的同官封禁,并组织挖掘人,兽遗骨残骸封存。而奸民趁深夜欲窃,灭其迹。此案英国使馆又插手盘查。数年后管御史亲启停枢验之,赴局对勘,人骨实多,奸民乃服罪。终结五十年尸骨疑案。在永平六年虽无赫功,去任之日,郡人卧辙攀辕,惜别相送。赞曰:管御史统天下而贤之。
      在直隶承德府,创行新政,用款浩繁,取之于民,不堪苦累,整顿公款,核实动支,听断明敏,慎于庶狱,多年滞案,数语立结。当调离时,常见山上有七人向署跪拜,询之,是平反释出者,发愿叩头满百日乃去。急派人劝归。承人至今以为美谈曰:管公来无冤狱也。后任盐政使、护理热河兵备道等职。当回归直隶时,已六十六岁高龄,告老还乡。
      管廷鹗一八五四——一九○七,自幼聪颖,县中名师赞赏,功名在史之先。光绪元年(一八七五年)二十二岁恩科乡魁(举人),光绪二年(一八七六年)二十三岁会试,联捷进士。钦点翰林院庶吉士,殿试一等第四名,授职编修,历充国史馆协修、武英殿协修、功臣馆纂修、文渊阁校理、编书处总纂。赴湖北乡试副考官、河南乡试正考官、陕西乡试正考官、钦命提督、山西省学政等职位。
      在科举制盛行时,历任主考,为国求贤,颂称“断绝请托,一秉大公”。在巡视各地教育体制后,为民请命:“改革学制、更订课程、提倡学堂新立……,学政有成,予以仕进,学艺分科办学堂。同时还有记载‘甲午大考,二等记名,遇缺题奏恩赏小卷缎袍、褂料各一件,大卷缎袍一匹’”。
      京城为官政绩显赫,光绪皇帝先后召见六次。历任国子监司业、翰林院侍读、国子监祭酒、太常寺卿、光禄寺卿、大理寺卿、署都察院副都御史。史志记载“廷鹗秉性奇特,持躬廉俭,服官三十年,不尚结纳,绝迹津要……一旦临巨变,决危疑,于忠孝大节,能不夺者鲜矣”。
      一生喜爱古近体诗,轺车所至览古成篇,许多诗集载入史志。光绪三十三年(一九○七年)在京都署任寿终。
      管廷纲一八五八——一九一一,青少年学习优秀,十八岁博士百子员试夺冠,一八八八年三十一岁光绪戊子科乡试中举,一八九二年三十五岁壬辰试进士。知县用渴,选得广西柳州府雒容县知县,后升授广西广兰州知州,赏戴花翎同知衔。
      远离京师,独往边南,人情犷悍、瘴毒尤酷之地。毅然就道至省。先减税恤商,商人大和,收入溢出定额甚钜。
      任省垣警察总巡时,抑豪强,伸冤屈,不避权贵。柳州钜匪唐(康)润珠,纠众数百人四处劫掠。县千金购之积年不获。廷纲早侦知其,潜匿县境出其不意先获首要,后率众围剿党羽,两昼夜缴械就擒,结积案。又捕巨族通匪者数人,置于法,全境肃然。请赏未得,自出私俸以奖士卒。
      自赢秦收入版图以来,传无十年不用官兵,斯土者每以多杀为健吏,而大人多年遵循:“吾不敢姑息以养奸,亦不敢杀人以邀誉”。治理雒容县数载,首恶必办,未妄刑一人。升迁东兰州时,雒容之民,如去父母攀留,深得民心。
      宣统三年(一九一一年)闻国变,归故里后,时遇河水涨发,数十里泽国当门,亲自勘定河流,捐资筑堤除河患。又捐巨款助湖北灾赈,大总统给予“乐善好施”匾额嘉奖。回籍当年冬卒,年仅五十四岁。
      管象颐一八六七——一九二六年,书香门第,探花之子,少年有志。十九岁举乡魁中,一八八五年光绪乙酉科举人,一八九○年二十四岁,光绪庚寅科进士。翰林院庶吉士、户都主事。充任江南陕西两司,并稽查七仓兼管三库。后任员外郎郎中,随尚书铁公宝臣,查办江苏库款和与尚书陈公雨仓釐定各省银铜币制均立奇功,升本部左参议。钦加二品,赏戴花翎。是时随外交部尚书袁公亭方,议励行鸦片烟之禁事。宣统三年廷议清理各省财政,充江南正监理官,为三品卿衔。
      辛亥之变革命军起,总督张人俊、将军铁银语曰:君非守土官当先去。公笑曰:受命而来待命而去,未敢与二公论先后。江宁陷落,独留寓所,革军日检视三四次,公声色不为动也。是年革命军师程公德全,议建政府主财政,而辞曰:士各有志,诸群子欲杀即杀之,不杀余有亲在得以北归去也。
      民国初建,选为众议院议员,曾获四等文虎章褒奖。袁世凯为总统时,命财政总长同子仪,以次长委任,不应。暮年志向义赈。前后筹赈款数百万,因赈办得力,得四等大绶宝光嘉禾章。湖北义赈亲自捐洋一千二百元,大总统题赠“乐善好施”匾额。一生医学精通,有求必应或舍药或施方治病救人,所用医书《笔花医镜》是清道光四年(一八二四年)的版本,现仍珍藏。
      管象晋一八七○——一九二一,天资颖异,六岁入塾,试令属对即应声,吐属不凡敏慧夙成。八岁能诗,自然合律。十五岁在沂群古学居首,一时有“神童”之誉。二十岁游京,学识益进,文奇警语。一八九三年二十三岁光绪癸巳乡试中举,一八九八年二十八岁戊戌科进士,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、国史馆协修,文渊阁校理、编书处纂修。依例保送知府,分发安徽,赏戴花翎官加三品。
      少有大志见义勇为,事有关系地方利害者仗义执言,无少顾虑。馆选后,归家省亲,闻东扰某官,欲设置沿海十八属盐务,事在必行,急如星火。夫盐由官卖,各县居民闻之大恐。为虐久矣,传在“三月食无盐之叹”。立即为文数千言,陈述利害,上诸大府,抗争再三,卒罢其议。百姓歌颂。
      一八九八年光绪戊戌年,山东河决,哀鸿遍野。筹划义赈集款数十万。以后又倡议赈鲁灾三次,赈秦灾一次。
      一八九九年光绪己亥年,虫灾乡里,大饥流亡。闻江南严公作霖,慈善大家,致书求之,得款散放,民困以苏。
      任安徽知府时,深得器重和爱戴。檄充财督练各局处,提调要差兴洽与情。惜,人当中年,秉性刚直,拂袖归田。有匡济之才,而志愿难偿。遂发任疾,不救而卒。兄曰:吾弟有隐德,天所佑也。
      (原载台湾《古城阳》)

      精神可嘉!此帖已有两人发过,欢迎您多撰写原创管氏文史资料! 发到置顶帖《五莲文史之一——小窑管家,欢迎赐稿!!》即可,这样便于汇总整理。 [[i] 本帖最后由 隽桂德 于 2007-6-30 15:57 编辑 [/i]]

      回复
      你需要登录,才能进行发帖操作
    • 单栏布局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:

      Warning: file_get_contents(): php_network_getaddresses: getaddrinfo failed: Name or service not known in /data/wwwroot/wulian.org/wp-content/themes/LightSNS_1.5_beta_200.3/functions/jinsom.php on line 2045

      Warning: file_get_contents(http://ip.ws.126.net/ipquery?ip=3.16.218.105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php_network_getaddresses: getaddrinfo failed: Name or service not known in /data/wwwroot/wulian.org/wp-content/themes/LightSNS_1.5_beta_200.3/functions/jinsom.php on line 2045